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首页栏目» 学院新闻

【红色1+1】科技支农显成效,学以致用谋发展——环能学院学生党支部红色“1+1”支部共建工作纪实(四)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级战略布局和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环能学院筑绿环保实践团秉持“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宗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取典型村落(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上金山村),创新支部共建模式,围绕“科技支农”,“文化促农”,“教育助农”,“生态兴农”,“信息富农”开展“凝心聚力共建美丽乡村,历久弥坚筑力协同发展”主题活动。师生通过对上金山村周边水质、太阳能光照、土壤湿度等生态指标进行测量,深入剖析当地的文化、教育等资源,结合专业优势开展实践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科技创新,引入政府资源、国际环保机构、知名企业共同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为深入推进红色“1+1”实践活动的开展,提升支部共建的活动成效,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环能学院学生党支部结合专业优势,围绕“太阳能利用”“水环境监测”“污水污泥处理”等主题开展,学生党员先后十多次赴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上金山村开展科技支农活动,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有效的转化,提升支部共建的专业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近百名学生党员参与其中。

砥砺奋进,青春逐梦

  围绕“科技支农”的话题,支部同学结合专业知识,对当地的科技运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调研。在调研中,同学们通过问卷调查和资料收集开展乡镇发展调研,通过详细调研和了解,同学们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及时跟进,分类处理,深度调研,切实保证了调研工作的真实性、系统性、全面性和有效性。在村委委员的带领下,同学们查阅了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应用资料,了解到农村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较好的处理方式。 

 

 

  团队成员尹伟奇说,通过这么多次深入的调研和挖掘,使我明白了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了解了开展科学技术研发工作必须走到群众中去的道理,同时也是我对乡村的发展有了更多实际的了解。

攻坚克难,科技筑梦

  根据前期的大量调研和数据采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同学们发现利用太阳能的关键是提高太阳能光伏板采集太阳能的效率,太阳能电池板接受太阳光的直射,由此得到太阳最大光照强度,从而最大限度的采集太阳能。 

 

 

  基于此学生利用计算机根据天文学中太阳运行规律的公式计算出一天内某时刻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理论值,然后运行控制程序调整定日镜装置的高度和方位角,实现太阳能光伏板对太阳的实时跟踪。目前相关仪器及设备已进入调试期。后期,支部同学结合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开展农村相关产品的科技研发,为上金山村的太阳能发电建言献策,出具实施方案并进行太阳能发电试点。

  在水环境调研方面,经过近一个月深入调研和监测,同学们近20余次采集了河水、地下水、雨水等水体样本,并对水体进行检验。除此之外,同学们发现乡村产生的生活污废水越来越多,水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结合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必须通过合理的途径和方法解决污水处理所产生的污泥,对污泥稳定化、减量化、资源化的处理处置问题,已经上升到一个热点问题,亟待解决。 

 

 

  同学们在调研工作中采用厌氧消化的方法,帮助当地解决污水处理所产生的污泥。在结合实际的调研情况下,同学们发现厌氧消化是污泥处理处置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是在无氧条件下,污泥中的有机物由厌氧微生物进行降解和稳定的过程,污泥在厌氧消化反应器内,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会把污泥含有的有机质含量被降解下来。消化后的污泥可以用于农田、林地和园林绿化,还可以用于土地的复垦以及沙化或荒漠化土地的改良等,是污泥资源化的一种处置方式,从而达到稳定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目的。

多举并促,合力圆梦

  经过近半年的综合调研和发现,同学们充分运用专业仪器和设备,对太阳光照、水体质量、空气质量、PM2.5等生态指标进行整体测量和监测,多举并促,深入测量,保证了调研数据的真实、有效,深化了支部共建的意义,为后期“科技支农”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次支部共建活动非常有意义,同学们发挥专业优势,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智力支持和发展的保障,相信我们长期的共建可以更好的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帮我们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同时,我们也希望建大学子可以以上金山村为试点,协调推进,精准发力,持续助力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民代表刘金云讲到。
    在后期的工作开展中,支部同学们将结合数据测量结果,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进行相关研发工作,提升科技支农工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