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推进密云区土门村党支部与北建大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本科生党支部合作共建,为村子治理环境提供科学方案,同时获取冬季污水样本,环能学院在这学期开学第一周,就组织专业教师和支部教师带队前往村子调研。2月24日一大早,刘然彬老师、胡浩老师和环境支部的党员同学们就来到了密云区土门村,收集污水样本,整理实验数据。

谈到跟土门村的对接共建,支部书记胡浩老师感触很深,他说,“北京建筑大学环能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本科生党支部,2022年就与密云区北庄镇土门村开始了合作。双方党支部合作共建以来,学院专业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等,多次前往土门村调查走访,围绕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振兴建设、聚焦村内现存难题,支部开展了村内污水治理工作,根据密云区水源地的保护政策和村内实际情况,查找了大量的文献,最终选择了建设小型人工湿地的处理方法。”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关于生态环境治理的战略目标,环能学院专业团队持续深耕、笃定钻研,针对土门村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制定生态化治理的初步实验方案。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水生植物基质和微生物结构的协调原则,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建设人工湿地,力求获得污水处理与资源化的最佳效益。
按照支部计划,今年3月伊始,调研小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人工湿地初步设计。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水平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以上两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处理。分析以上三种处理方式,得出最佳处理方式,进行实地搭建。人工湿地具有降低污水中的COD浓度,去除污水中的氨氮、磷的作用。考虑到该地区可用面积较少,且无法建设污水处理厂,该湿地模型尽可能地减少占地面积,提升单位面积去除负荷效率能力,使进水条件进行优化。根据当地植物生长情况,湿地中的植物主要设置为芦苇植物,菖蒲等。调研小组计划在4月份完成模型搭建,5月份模型落地并投入使用。

方案的设计思路主要依靠人工湿地活性污泥微生物菌胶团的生化作用和基质、植物联合共同作用净化水质,相比于灰色设施的污水处理途径,人工湿地的径流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的接受范围会更大,且节省了当地处理污水的能源成本。该模型的三个实验阶段,对潜流式人工湿地的相关参数和处理效率进行探究,确定最佳的实验条件以达到最佳处理效果,根据密云区土门村的水质数据和当地的土地可利用面积进行模拟,因地制宜地为当地提供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有效的降低了模型与实际运行效果的误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主题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学院聚焦服务环境治理建设,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整治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以人口集中村镇和水源保护区为重点,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规模化水工程建设和标准化改造,开展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只有乡村生态环境变好了,才能保障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乡村宜居了,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广大乡村变美了,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