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中川镇自然风光旖旎,区位条件优越。近年来,中川镇依托自身红色底蕴及独特优势条件,围绕红色旅游牌、绿色蔬菜牌、特色小杂粮“三张牌”,大力发展现代农旅融合产业,助推乡村振兴,全镇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京建筑大学环能学院“重走长征路 感悟生态美”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中川镇,团队师生针对中川镇乡村振兴开展调查研究,走访多个村庄的企业及农户,探寻红色文化下的乡村振兴路。
一、创新“科研单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联农带农、增收致富
会宁县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

“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振兴,这是基础。”中川镇党委书记梁继伟向我们介绍。团队成员跟随梁书记,深入走访中川镇祥泽小杂粮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合作社负责人进行交流。“成立合作社既解决了粮食安全和产品销路的问题,同时为老百姓提供了工作岗位,让当地村民既能在乡镇工作,也能兼顾家庭和家中的田地,照顾好老人孩子。”

据负责人介绍,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9月,是一家以小杂粮的种子繁育、产品研发、杂粮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合作社。小杂粮种植品种覆盖良谷、扁豆、糜子、莜麦、荞麦、苦荞等会宁特色小杂粮,截至目前已认定8个绿色产品,6个地标产品,获得4项专利,制定了3个企业产品执行标准,同当地红色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农产品。



团队成员参观了合作社的加工及包装的流水线,品尝了由合作社生产莜麦、荞麦、苦荞等小杂粮做成的食品。


智能化和自动化是合作社的一大特点。“我们签了很多大订单呢!”合作社负责人谈到这里高兴地和我们说,“我们的包装机器8个小时就可以完成15个工人1天的工作量。先进的机器是我们这样的合作社走出乡镇、走向全省乃至全国的关键。”



合作社一直坚持“科研单位+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带动当地农户积极发展小杂粮种植,形成了依托甘肃省农科院培育的良谷为主、其它小杂粮为辅的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模式,建成了具有优势特色绿色小杂粮现代化种植基地,小杂粮年产量达2000余吨。生动体现了就业“小工厂”在联农带农、增收致富和助力乡村振兴中的“大作为”。
二、建设独具优势的蔬菜产业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辣椒、西红柿等农产品种植大棚
借助地下水和交通区位优势,会宁县在中川镇建成会宁县南峪川蔬菜产业园。走进产业园的日光温室,团队成员先后参观了农户种植辣椒和西红柿温室。政府引导,帮助农民找市场,通过新型订单、股份合作、服务带动、多层次融合等模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由“生产导向”向“市场和消费导向”转变。

棚内一期辣椒大约是2元/斤,一期西红柿能到3.2元/斤。中川镇地处黄河流域和渭河流域的交接带,年降雨量达500毫米以上,利用土壤优势和气候的自然优势,每棚年产量能达到3000-4000斤。


“水肥、营养好,果子才能长得又大又圆。”看着圆滚滚、红彤彤的精品西红柿,梁书记向我介绍,“我们利用独有的地域优势——海拔高、气温低、较干燥、病虫害少,因此我们无需农药,温室的作物无论是叶子还是果实都长得很好,没有病害。仅需要施有机肥,就可以形成我们的‘甘味’农产品。”



“行情较好的时候,一个温室内,辣椒的净利润能到四五万元。西红柿就更好一些了,这两年能到五六万元。”梁书记和我们介绍说,“一家能有两个温室的话,一年下来就能有十万元左右的收入了。咱们现在参观的这家农户家里总共有十个大棚呢!”农户告诉我们,他们忙不过来还会雇佣一些本地人,这些务工人员不但有务工收入,还可以学习蔬菜种植技术。这样不但实现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务工收入,而且也示范带动更多的蔬菜种植户,产业发展越来越壮大,农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三、落实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推动特色型农产品提质增效
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会宁试验基地
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粳型糜子育种岗位专家董孔军所长和刘天鹏站长向团队介绍了糜子谷子育种和产量与株型等重要农艺性状遗传研究进展,交流了产业技术体系如何提高显示度的工作经验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工作举措。

“十三五”以来,试验站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甘肃省农科院科技创新团队等重点科研项目16项,有效支撑了试验站科技创新事业的持续发展。




从手写到印刷,从纸质化到数字化,董孔军所长带团队参观了从1958年建站到如今的数据及结果记录册。三代人的心血,六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培育了二十余种优良品种及其多种加工产品。

董孔军所长向团队成员讲解:“我们能看到这里展示的穗子是有长刚毛、排列紧密的,同时也有这种长鞭型短毛的。一个好的品种要进行十年培育、层层选拔。我们七千多个样本选拔出40多个,再进行培育观察。不仅要保证在本地有好的产量,还要在每个地方都有好的产量”。

四、依托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旅游示范村——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村
大墩梁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会宁县中川镇大墩村最高处的山巅上,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也是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这里发生的大墩梁阻击战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大墩村依托红色遗址,以国家级革命烈士陵园升级改造为契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抢抓乡村红色旅游政策机遇,借力“花经济”,通过对现有民居进行改造,充分挖掘资源,依托油菜花节和红色教育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乐,培育乡村旅游新亮点。





梁书记向团队成员介绍介绍:“近年来,大墩村在当地发展了十几家农家乐,种植近6000亩油菜花地,每年吸引游客十几万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百姓增收致富。”
梁书记和团队成员分享:“新形势下,扎实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兴旺是关键。中川镇在实施乡村振兴规划中,一是要优化产业布局,依托中央的政策倾斜和乡镇得天独厚的自然基础,找准产业兴旺路径。二是要不断创新,打造特色农副产品,延长产业链条,突出品牌效应,形成一村一品。三是要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留住人才。四是要挖掘红色旅游资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红色文旅特色品牌。相信在广大群众的高参与度、政策环境的高契合度下,经过长期坚持,中川镇面貌定会焕然一新。”